上消化道出血论文

2023-09-19 14:0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上消化道出血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结论在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抢救是否成功和患者脱离危险后是否能够顺利恢复健康。做好护理工作,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一篇:上消化道出血论文

高血压病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并对阳性组119例和对照组410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比较一般情况,发现年龄、高血压程度、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出血量、GCS评分等,对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对防治上消化道出血、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资料和方法

199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9例,均经头颅C或MRI证实。其中男288例,女241例;年龄35~84岁,平均63.5岁,>60岁者290例。入院时按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评分,GCS3~4分235例,5~6分160例,7~8分134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314例,脑叶出血108例,丘脑出血60例,脑干和小脑出血47例。出血量:<50ml者160例,50~80ml者236例,>80ml者133例。全部病例发病前均无慢性肝病及出血性疾病病史。

方法:明确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后,将发生脑出血后2周内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归入上消化道出血组,其他归入对照组。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程度、意识、有无脑疝、病理征、脑出血后24小时血白细胞的计数等方面进行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529例脑出血患者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19例(22.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P>0.05),但在年龄、血压(>180/100mmg)及有无昏迷、脑疝、双侧病理征、血白细胞计数等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脑出血部位的影响:上消化道出血组的119例患者中,丘脑、脑干和小脑出血的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脑叶和基底节出血者(P<0.05)。

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出血量>50ml的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显著高于出血量<50ml的患者(P<0.01)。

GCS评分的影响:GCS评分<6分的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GCS评分>6的患者(P<0.01)。

脑出血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病后48 小时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00例,死亡83例,病死率高达83%,明显高于48小时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为21.1%(P<0.01)。

讨论

本组529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为22.5%。各文献发生率的差异可能与病例选择有关。

因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因脑出血时脑组织受压、移位、颅内压增高、影响下丘脑、脑干与边缘系统的功能,进而导致了内分泌的紊乱而致应激性溃疡。因此对脑出血的部位进行了统计,发现丘脑、脑干和小脑出血的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脑叶出血者(P<0.05)。②脑出血量的多少也能够影响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因为脑干、丘脑大量出血时,脑干或下丘脑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应激性溃疡。③脑出血后容易出现昏迷、脑疝,这使得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增高,可能因为脑疝导致的颅内压高,加重了对脑组织压迫所致。④双侧病理征阳性侧面反映了颅内受压情况,使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显著高于对照组。⑤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所以在对高血压的评估后,发病年龄、高血压严重程度在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⑥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多数因为感染,感染会加剧患者的应激反应,也促使了应激性溃疡的发生。⑦GCS评分越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也高。⑧上消化道出血出现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48 小时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亦明显高于48 小时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表明脑出血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大多在病后48 小时内,发生时间愈早,预后愈差,病死率愈高。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重要的是争取尽可能实行手术清除血肿减压。与此同时进行保守治疗,如甘露醇的使用。对脑室内积血者,更应尽早清除或引流脑室中的积血。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激素。

参考文献

1 王新.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中国厂矿医学,1998,11(5):340-341.

2 候景贵,王耀山,姬子卿,等.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胃肠道出血的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1988,21(1):50-52.

3 李振东,弈文忠.高血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华外科杂志,1994,32:497.

作者:冯伟文

第二篇: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结论 在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抢救是否成功和患者脱离危险后是否能够顺利恢复健康。做好护理工作,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胃黏膜

上消化道出血是Treiz韧带以下消化道的急性出血。大多数为消化道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最常见,约占病因的50%-60%。大部分患者均表现为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呕血,黑便,少数患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以发病突然,发展迅速,病死率高为特点。而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量多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和诱发肝昏迷、肝性脑病[1]。在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抢救是否成功和患者脱离危险后是否能够顺利恢复健康。做好护理工作,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科共收治了8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先将抢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为44岁,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糜烂性胃炎54例,肝硬化及胃黏膜病变26例,表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上腹部疼痛不适,常伴有恶心、呕血、黑便、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血象升高,出血后疼痛等。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保持呼吸道畅通,预防窒息: 呕血时应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去枕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30°,安静休息;当剧烈呕血伴神志恍惚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迅速吸净患者口咽部及气管内血液和痰液,避免吸入气管而窒息,并及时给予吸氧,尤其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缺氧易诱发肝性脑病。

2.1.2 绝对卧床休息: 因过度劳累而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慢性肝病患者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劳逸结合,不但可以节省体力消耗,而且还有利于改善肝脏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避免出血[2]。患者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30°,不宜采取头低位,以免影响呼吸功能。肝硬化患者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精神会过度紧张,可遵医嘱适当地给予镇静剂,同时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刺激。

2.1.3 口腔护理: 由于出血患者抵抗力低,尤其呕血后口腔内会有残留,给口腔内细菌生长创造条件,细菌增多,分解糖类、发酵和产酸的作用增强,易引起口腔感染。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防止口腔感染。对于呕吐物要及时清理,保持床铺整洁,帮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勤翻身,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1.4 饮食护理: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伴恶心、呕吐时暂时禁食,若少量出血无呕吐,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性流食,出血停止后改为半流质饮食,宜少量多餐,以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待病情稳定后过渡到软食,休克患者可用凉盐水湿润口唇。

2.1.5 皮肤护理: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循环较差,尤其是便血,易污染床褥。因此,必须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应经常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局部组织,保持皮肤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擦洗肛周,并涂抹少量滑石粉,或用棉垫、气圈等垫起,保持床褥平整干净,避免拖拉患者;使用便器时,动作要轻,注意有无破损,以免损伤皮肤。

2.2加强病情观察

2.2.1 观察患者有无继续出血:少量出血(小于500 ml)仅有头晕、乏力、怕冷、皮肤苍白。若患者持续存在心悸、出汗、烦躁,提示患者有继续出血;若持续腹胀,肠鸣音亢进以及出血后周围循环衰竭未改善或改善后又恶化,再次呕血或从胃管内抽出新鲜血液,说明有再出血。黑便的观察:如果黑便无光泽,量少、质硬,说明为陈旧性出血;如果是柏油样便,质稀薄、量多,颜色变为暗红或鲜红色,说明正在出血。凡遇到以上几种情况,要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并备好急救物品。

2.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有条件者可给予心电监护,每15-30 min记录1次脉搏、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意识、颈静脉充盈度、面色、肢端皮温和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尿量及中心静脉压等变化的观察,以防止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2.2.3 输液、输血的观察: 要根据患者的脉搏、血压、血红蛋白和尿量来掌握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如脉搏>120次/min,收缩压<10.67 kPa,心功能好者,每小时可补液体1 000ml以上,全血每小时300ml。收缩压>10.67 kPa者,输液速度可适当地减慢,防止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及血压过度升高而导致再出血[3] 。输血应尽量输入新鲜血,以免因库血血小板第V因子、第Ⅷ因子减少而影响凝血功能及止血效果。大量出血后处于低血压状态,肾动脉收缩,肾缺血,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故应严格记录尿量及输入量,观察尿液的颜色。特别在补钾前,先观察尿量,防止盲目输入造成高钾血症。

2.2.4 积极做好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准备工作: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可出现烦躁不安、颜面苍白、尿少或尿闭、意识模糊、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关键。应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快速输入糖盐水、林格氏液,以尽快补充血容量,在此基础上及时配血型和备血,如果收缩压<12kPa,立即输入同型血,并使各项急救器材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给予给氧、吸痰,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5 迅速及时地采取各种止血措施:可遵医嘱使用止血剂,常用立止血1kIU溶于5ml生理盐水快速静推,并将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150ml生理盐水中分次1:3服或胃内灌注,静脉滴注甲氰咪胍或洛赛克,必要时予凝血酶2 000-4 000IU 口服,每6-8 h 1次,效果较好。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4]。

2.3心理护理

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5]。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加上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了解,一旦发生出血易产生恐惧和悲观情绪,还表现出对一切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恐惧、紧张等心理变化,不良情绪的产生往往又加重出血。此时,应向患者耐心解释,不论做各种治疗护理都应忙而不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安全感,指导其保持镇静、乐观的情绪和自我松弛技巧(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其需要。当患者大量呕血时,常担心生命安全和能否尽快止血,此时,护理人员要冷静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并准确熟练地进行操作,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之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4预见性护理

在抢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正愈来愈受到重视。部分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前3 d的脉搏明显增快,此现象出现早于其他症状,如胃部不适、头晕、心悸等。脉搏增快机制是因肝内阻力增加,使门静脉供肝的血液量和氧减少,来自门静脉的亲肝因子和胰高血糖素减少,以及交感神经压力感受的反馈调节,心脏功能发生改变,心排血量增加,心跳加快。护士在临床病情观察和抢救中,应加强预见性意识,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抢救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时,可起到降低病死率、缩短出血时间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6]。

2.5出院指导

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预防及护理知识,学会自我护理。告诉他们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如出现头晕、黑便、疲乏无力、性格行为改变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平时应定期门诊随访。特别要宣教合理饮食的重要性。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禁食粗糙、刺激性及产气多的饮料和食物。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疲劳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境。

3体会

首先,抢救和处理要及时,因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快,出血量大不易止住,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和纠正休克就尤为重要。其次,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病程短,患者惊慌失措从而使病情加重。所以对出血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使之能积极配合抢救和护理。最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护心率、血压、意识、尿量、Hb含量及呕血、便血的质、量、颜色的变化,通过症状判断出血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沈雪梅.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大出血患者的整体护理[J].中华新医学,2002,3(10):878.

[2] 周燕.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J].海南医学,2002,13(7):88.

[3] 高颖,刘颖,刘玉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护理[J].吉林中医药,2002,22(2):34.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

[5] 王志红,周兰妹.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1-175.

[6] 赵红梅.抢救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见性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3,90(1).

(收稿日期2009-06-03)

作者:陈素梅

第三篇: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心得

【摘 要】目的:总结85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和护理。方法:针对不同病情采取积极全面的急救,观察和护理。结果: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有效的控制出血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端、胆和胰腺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症。上消化道出血常常来势凶猛,如得不到合理的急救和护理,可在短期内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共85例,男63例,女22例;年龄17~87岁,平均49岁;消化性溃疡33例,肝硬化19例,出血性胃炎20例,胃癌8例,胆道出血5例。全部患者均有呕血和(或)黑便、大便隐血阳性,其中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患者70例。经过治疗,2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经过抢救和周密的护理,临床康复出院。

2 观察要点

2.1 观察神志、四肢情况 出血量在5%以下无明显症状,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现眩晕、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

2.2 密切观察血压和尿量 尿量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尿量不小于30 ml/h。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时,患者表现为脉快,收缩压低于80 mm Hg以下,四肢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浅而快,神志不清等。一旦出现应立即采取去枕平卧位,注意保暖、吸氧,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输血,应尽量用新鲜血液。选择大号针头进行静脉输液或给予静脉留置针,以便在大出血时能迅速补充血容量。

2.3 观察有无黑便排出及排黑便次数、质、量,通过对黑便次数、质、量的观察,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消化道出血>60 ml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幽门以下则表现为黑便,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

2.4 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经常反复,出血控制后仍应观察有否再出血,如患者反复呕血、黑便,颜色由黯黑变为暗红,甚至呕吐物转为鲜红色,血压、脉搏不稳定皆提示再出血。

3 护理体会

3.1 基础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一般要卧床休息,呕血时头应偏向一边,以防止误吸。休克患者应采取休克体位。注意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随时准备吸氧。大便次数较多,每次便后都应擦洗肛周,注意保持局部皮肤和床单清洁。需要长期卧床者应注意多翻身,防止局部皮肤溃烂和压疮的发生[1]。

3.2 口腔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呕血可污染口腔,造成细菌繁殖,使口腔形成特殊异味。应协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d,发生呕吐后应立即用温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3.3 止血治疗措施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使用血管加压素类药物时,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应定期巡视静脉滴注部位、周围皮肤颜色有无变化,若局部或略远处的皮肤出现苍白或肿胀,需立即更换静脉滴注部位,以免引起皮下组织坏死溃烂[3]。对于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患者。胃囊充气压迫24 h后,食管囊压迫12 h后,必须减压15~30 min,减压前先口服石蜡油20 ml,10 min后将管向内略送入,再让气囊缓慢自行放气[2]。抽吸胃管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一旦发现活动性出血,立即再行充气压迫。

3.4 饮食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应予以严格禁食。对少量出血无呕吐且临床表现提示无明显活动出血者,可进食少量稀软无刺激的流质。尤其是针对消化道溃疡出血者,进食可减少胃收缩运动,还可中和胃酸,有利于溃疡愈合。出血停止后可进营养丰富、易消化半流质食物,开始时要少量多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止血后1~2 d渐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避免诱发肝性脑病[3]。日常生活要禁烟、浓茶、咖啡等对胃刺激大的食物。

3.5 心理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多与患者或家属交流、解释,以减轻其紧张心理,尤其是那些出现呕血、便血的患者,更应该消除其紧张情绪,保证睡眠,做好心理疏导,积极配合治疗,以减少出血,促进止血,早日康复。

3.6健康教育:向家属宣教一些本病的常识,使之对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首先应该教会患者及家属能够识别早期出血的征象,如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等。且有呕血、黑便时,立即卧床休息;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入气管。其次应帮助患者和家属熟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预防的相关知识,以降低再度出血的危险。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是避免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戒烟忌酒,避免服用可损伤胃黏膜和肝功能的药物。再次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态度,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

4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症,起病急、来势凶猛、变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而作为一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做好严密的临床观察,协助医生准确的判断出血量,并积极配合抢救治疗,时时警惕患者再次出血的可能,周密、耐心的临床护理。这样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银平.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要求[J].护理研究,2007,21(12C): 33193320.

[2] 李永宏.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急救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7C): 18811883.

[3]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作者:高淑霞 陈玉贵 尤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