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心得体会 游西南大学有感(六篇)

2023-10-11 03:33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西南大学心得体会一

各位朋友,大小洞天风景区以其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号称琼崖第一山水名胜。风景区内至今仍有小洞天、钓台、海山奇观、仙人足、试剑峰等历代诗文摩崖石刻。山、海、林、泉是构成一个旅游名胜必不可少的条件。这里,崖州湾绵延百里,碧波万顷;鳌山云深林翠,岩奇洞幽;海岸遍布鬼斧神工,肖形状物之大小石群;山海之间宛如一幅古朴雄壮的长卷画图。

自宋代开始,大小洞天就以崖州八景闻名海南,这些都是摄影镜头下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于此采风。每年大小洞天都会举办各种摄影大赛。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南山,这是座吉祥的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南山与长寿密切相关,是真正意义上的寿山。南山是中国最南部的山,是名副其实的南山。南山大小洞天被视为南海的“洞天福地”;中国第三次、第四次人中普查结果显示:海南的人口平均寿命最高,而三亚市的人口平均寿命为海南之首,南山又为三亚之最,现存86岁以上的老人达几百人之多,可见这里是实实在在的福泽之地、长寿之乡。南山大小洞天一带集中分布有能成活数千年的长寿树——被美誉为“南山不老松”的龙血树。龙血树属龙舌兰科常绿植物,白垩纪恐龙时代就已出现,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世界科教文组织列为保护树种。中国亦定其为珍稀濒危植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今,此树种在其他地区已濒临灭迹,但在三亚南山一带却生长着三万株之多,主要集中于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树龄逾千年的有两千多株,最长的有六千年以上。福泽之地,养育千年古树;神足之山,孕育万古精灵。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南山是长寿之乡,“寿比南山”在这里当之无愧。

各位请看,这块石头名为“仙翁寿石”。此“寿”字为陈抟所书,高2.15米。陈抟善书五尺大字,此“寿”字由“人”“寿”“年”“丰’^四字构成,在此昭立,喻意寿比南山。

各位请看,这组群雕为纪念鉴真东渡日本这一历史壮举而兴建。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人,本姓淳于,唐代高僧。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本天皇之请赴日本传经,六次渡海,前五次失败。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六月,鉴真师徒等35人,从扬州启程第五次渡海时遇飓风,漂流万里到振州(三亚市)宁远河口(今大小洞天风景区)一带登岸。在振州居住一年,修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鉴真赴日本弘法的决心不变,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十年,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纪念这一历史壮举,特兴建此巨型群雕。群雕取材鉴真一行第五次渡海漂船着陆的史迹,表现了他们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济破沧海的必胜信心和劫后余生的喜悦心情。

各位请看,这是九九归一景点,它由九只大石龟和一只小石龟组成,是为纪念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而建,寓指合家团圆,其乐融融,“龟”在道家文化里象征着长寿,这里取“龟”的谐音。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眼前的景致名为“海山奇观。”鳌山云深林翠,岩奇洞幽;海岸遍布鬼斧神工,肖形状物之大小石群;山海之间宛如一幅古朴雄壮的长卷画图。1962年,郭沫若游览南山大小洞天,对景区的山光海色赞叹不已,在《游崖县鳌山》一诗中誉之为“南溟奇甸”。1993年4月17日,视察南山大小洞天时,兴之所至,为景区题写“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的佳句。

最新西南大学心得体会二

团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大小洞天风景区,大小洞天风景区亦可称之为海山奇观游览区。该区坐落在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西南临海处,是南山开发最早的旅游胜地。大小洞天风景区自古以山海、天水、烟霞、风月四绝风光著称于世。

大小洞天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有:洞天八景(石船、钓台、岩瞻、灵应泉、试剑峰、大洞天、小洞天和仙梯)、“寿”字石刻、鉴真师徒群雕等。

【南海龙王别院】

大小洞天内鳌山腹地,正对南海处建有南海龙王别院,院内供奉1.9米的南海龙王原身像,龙王身穿龙鳞金甲,肩披龙纹披风,手扶镇海宝剑,足践双蛇,迎风伟坐于海心浪涛之颠,给祖国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吉祥。旅游区于每年的龙历二月初二举行盛大的民俗活动---龙抬头节,以道家习俗祭祀龙王,祭祀南海。

【小洞天】

团友们,公元1187年,在南山西南面的海岸边,崖州郡守周康阝寻访道家文化发现大小洞天。一块巨石外形如鳌似蚌、雄飞雌伏的样子,岩石的南面岩壁上题刻着“小洞天”三个醒目的大字。这块外形如鳌如蚌的巨石下面有一个“石屋”,“石屋”如同蜗牛气旋状,洞穴盘旋曲卷,人口大而朝西,出口小而向上;游人要想进入这个“蜗牛石屋”探奇就得逐个轮流,因为只有一个洞口出入。沿着盘旋曲卷的洞穴爬行,洞口越来越小,盘旋爬行了好一阵子之后,抬头向上通过小岩洞口可见到天空,虽说“别有洞天”,但还是有点“坐井观天”的感觉。

【海山奇观】

“小洞天”岩石附近不远的岩壁上有许多题刻,其中就有大家最熟悉的“海山奇观”。“海山奇观”字体大小有一尺五寸见方,是由南宋(1247年)吉阳军郡守毛奎所题。《大小洞天记》一文380多个字的石刻也出自毛奎之手:“吉阳形势,甲乎海外。南山盘踞,气象雄伟……”

【仙梯】

“海山奇观”旁边有石阶上下通天达海,在“大洞天”的石壁上,毛奎题刻“仙梯”二字,字体大小一尺见方。石阶两旁有灌木丛林,其中仙人掌最多。

【福寿南山】

南山是座吉祥的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南山与长寿密切相关,是真正意义上的寿山。南山大小洞天一带集中分布有能成活数千年的长寿树--被美喻为”南山不老松”的龙血树。龙血树属龙舌兰科常绿植物,

导游词

白垩纪恐龙时代就已出现,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世界科教文组织列为保护树种。中国亦定其为珍稀濒危植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此树种已濒临灭迹,但在三亚南山一带却生长着三万株之多,主要集中于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树龄逾千年的有两千多株,最长的有六千年以上。

【石船】

“石船”形象逼真,吸引许多文人学士前来寻访。据考证,南宋(1187年)吉阳军知军周开辟“石船”景观,并在石船北面的一块巨石上留下《石船记》石刻。

另有清康熙年间任崖州学正(清代州学官)的广东省东莞县学人尹之逵在《石船》中写道:“何人陆地似乘流?迫近南山山岭头。岂是补天遗五色?代将刳木作扁舟……”作者看到“石船”虽在陆地却好像乘风破浪的情联想到女娲补天遗下的五色石……

【钓台】

“小洞天”南边有“钓台”景观,“钓台”附近的一块石壁上有郭沫若《游崖县鳌山》诗文石刻,这是1962年郭沫若先生考察海山奇观风景区之作。

【南来传法】

团友们,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鼎盛时期,日本为了加强对佛教寺院和剃度僧尼的管理,取法中国,建立施戒制度。为促进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扬州大明寺主持,著名的律学大师鉴真和尚应日僧荣睿、普照的恳切礼请,接受日本圣武天皇约请,从唐天宝元年(741年)至天宝十二年(753年)历经了长达20xx年之久的6次东渡日本。由于种种原因,前五次东渡都没有成功。其中第五次于天宝七年(748年)61岁的鉴真大师,率领30多人,海上遇急风大浪,船只随风逐浪漂泊了14天,据推测应该于十一月初,在海南岛振州(今三亚市境内)登陆。

在振州一年多的时间里,鉴真师徒应请修缮了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龙泉寺亦称大云寺。为寺重新开光,传法布道,巡游名胜,与南山有机缘。

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65岁的鉴真带领中日两国众弟子24人于唐天宝十二年(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即753年)十二月顺利到达日本,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1995年,在海山奇观游览区内,落成一座大型花岗岩石群体雕塑即鉴真和尚及弟子群雕,这座题为“登岸”的群雕由五位人物组合而成,师徒不屈不挠,不惜生命,为佛事尽力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谢谢各位!

最新西南大学心得体会三

大理古城的门面是不太好的——我是说,一下车,你就会遭遇锲而不舍的中年“金花”“阿鹏”们。他们很有耐心,耐心得你都会没了耐心。一些游客常见的地方,比如车站、古城南门、博爱门外,都聚集着大批这样拉客的人。对他们的建议最好保持冷静,谨记天上没有掉馅饼这回事。

进入大理古城,多一些了解之后,你就会喜欢上这个地方。

大理古城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临洱海,西望苍山,城在山水之间。涓涓不断的清澈泉水滋润着这一方水土,仁者智者都没了话说。从都市来到这里,会明显感觉到时间放慢了节奏——城墙环绕,青石板铺地,屋瓦上长着青葱的野草……传统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之称。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人们的表情安详抉乐。

明清以来大行其道的棋盘式刚格状结构的城市布局,在大理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南北方向的中心线复兴路贯穿了整个古城。现在,鳞次栉比的特色旅游店铺使这条街变得令人眼花缭乱。由南城门起始的复兴路串起了人民路、护国路(洋人街)和玉洱路等东西向主要干道。

我常听去过大理古城的人说,没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大理是一个待得越长久,就越能觉出它的好处的地方。游人匆匆而来,遭遇拉客人众的围追堵截之后,只探看一眼又匆匆离去,难免会觉得寡淡。也许不恰当,但在我看来,丽江如同满头珠翠的官家小姐,只有夜深人静或绝早的清晨才卸下脂粉;大理则如同一个淳朴的农家少女,虽然也渐渐想赶时髦山花满头乱插一气,但仍不失本来颜色。

到大理古城,建议只逛玉洱路以南这一部分。如果是走马观花的话,那么逛一逛博爱路、护国路(洋人街)、复兴路、人民路也就够了。洋人街的酒吧名声在外,不必多说。人民路是古城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条街。上段开了若干家咖啡馆和酒吧,气氛轻松,可以结交到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下段更为幽静,如果有心探访,能够发现不少漂亮的院落和里面的隐士。

人民路下段,有一条僻静的小巷子。走进去就可以看到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920xx年,由法籍主教叶美璋主持兴建,融当地民族建筑与西方建筑特色于一身的独特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教友和游客慕名而来。由于教堂位于学校内,上课时间不能参观。(位于人民路下段一条偏僻的小巷内,有明显路牌)顺着复兴路向南,第一座城楼是五华楼。楼里有时会有一些免费的展览,楼外新装了一个液晶屏,每晚在此放映电影《五朵金花》。有空时不妨尝试一下露天电影的滋味。五华楼再往南,就是古城南门了。城门巍峨壮丽,是拍照的好题材。第一次到这里时我不禁在想,《天龙八部》中段誉回大理,是否从此门进入?

大理古城有四个城门,均可参观,也可在城墙上散步。据文献记载,古城城墙规模壮阔,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史五尺,厚二丈。城墙之上俯瞰大理,既可发思古忧情,又可品风花雪月。情侣登临城墙的最佳时间是晚土,面对月朗风清的大理古城,求婚成功率直线上升。

大理古城古称叶榆,又称南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

背靠苍山面临洱海的大理古城位于下关以北13公里,又名叶榆城、紫禁城、中和镇,始建于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古城城墙高8米,周长6公里,外有护城河,四角有角楼,东西南北四方原来都有城门,现存的仅有南北两座城门。古城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明、清的棋盘式风格,街道都是南北、东西走向,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

青瓦坡顶的白族民居遍布大街小巷,白族民居多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是每户院内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民居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街上,石板上淡淡地闪耀着青色的光芒。七八点钟,晨雾还零散去,路边的巷予口时不时有人摆着小摊子。卖花的大大都集中在大理博物馆或者是文化馆花园的门口,大理花多,马蹄莲、百合、玫瑰、野菊花……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大理的一切,早餐时来上一碗豌豆粉再加上一块饵块,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开始了这—#的生活。春天,苍山积蓄融化,清洌的流求顺着青石铺就的街面缓缓流过;冬季,飘雪满地,城墙砖缝中的衰草在肃杀的风中摇曳。这就是大理一年的人生。

古城又称紫城,曾先后立国南诏与大理。唐大历十四年(779),南诏王异牟寻从太和迁都羊苴咩城,当时的新都,便位于今日城西的三塔附近。当时的古城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南北各设一门,四角还有角楼。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时,仍然以羊苴咩城为都城,并以大理为国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墙被拆毁。1982年根据郭沫若手书集合成“大理”二字。

自大理园之后的520xx年,大理开始成为云南的一处新秀,什么人都无法将它遗忘。元朝时,大理成为云南行省大理路总管府和太和县治所。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理卫指挥使周能薰修大理城,次年,措挥使郑祥又将城的东南两面加以拓宽。清代绿营时期,大理城是云南提督衙门驻地。

最新西南大学心得体会四

大理古城的门面是不太好的——我是说,一下车,你就会遭遇锲而不舍的中年“金花”“阿鹏”们。他们很有耐心,耐心得你都会没了耐心。一些游客常见的地方,比如车站、古城南门、博爱门外,都聚集着大批这样拉客的人。对他们的建议最好保持冷静,谨记天上没有掉馅饼这回事。

进入大理古城,多一些了解之后,你就会喜欢上这个地方。

大理古城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临洱海,西望苍山,城在山水之间。涓涓不断的清澈泉水滋润着这一方水土,仁者智者都没了话说。从都市来到这里,会明显感觉到时间放慢了节奏——城墙环绕,青石板铺地,屋瓦上长着青葱的野草……传统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之称。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人们的表情安详抉乐。

明清以来大行其道的棋盘式刚格状结构的城市布局,在大理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南北方向的中心线复兴路贯穿了整个古城。现在,鳞次栉比的特色旅游店铺使这条街变得令人眼花缭乱。由南城门起始的复兴路串起了人民路、护国路(洋人街)和玉洱路等东西向主要干道。

我常听去过大理古城的人说,没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大理是一个待得越长久,就越能觉出它的好处的地方。游人匆匆而来,遭遇拉客人众的围追堵截之后,只探看一眼又匆匆离去,难免会觉得寡淡。也许不恰当,但在我看来,丽江如同满头珠翠的官家小姐,只有夜深人静或绝早的清晨才卸下脂粉;大理则如同一个淳朴的农家少女,虽然也渐渐想赶时髦山花满头乱插一气,但仍不失本来颜色。

到大理古城,建议只逛玉洱路以南这一部分。如果是走马观花的话,那么逛一逛博爱路、护国路(洋人街)、复兴路、人民路也就够了。洋人街的酒吧名声在外,不必多说。人民路是古城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条街。上段开了若干家咖啡馆和酒吧,气氛轻松,可以结交到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下段更为幽静,如果有心探访,能够发现不少漂亮的院落和里面的隐士。

人民路下段,有一条僻静的小巷子。走进去就可以看到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927年,由法籍主教叶美璋主持兴建,融当地民族建筑与西方建筑特色于一身的独特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教友和游客慕名而来。由于教堂位于学校内,上课时间不能参观。(位于人民路下段一条偏僻的小巷内,有明显路牌)顺着复兴路向南,第一座城楼是五华楼。楼里有时会有一些免费的展览,楼外新装了一个液晶屏,每晚在此放映电影《五朵金花》。有空时不妨尝试一下露天电影的滋味。五华楼再往南,就是古城南门了。城门巍峨壮丽,是拍照的好题材。第一次到这里时我不禁在想,《天龙八部》中段誉回大理,是否从此门进入?

大理古城有四个城门,均可参观,也可在城墙上散步。据文献记载,古城城墙规模壮阔,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史五尺,厚二丈。城墙之上俯瞰大理,既可发思古忧情,又可品风花雪月。情侣登临城墙的最佳时间是晚土,面对月朗风清的大理古城,求婚成功率直线上升。

大理古城古称叶榆,又称南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

背靠苍山面临洱海的大理古城位于下关以北13公里,又名叶榆城、紫禁城、中和镇,始建于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古城城墙高8米,周长6公里,外有护城河,四角有角楼,东西南北四方原来都有城门,现存的仅有南北两座城门。古城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明、清的棋盘式风格,街道都是南北、东西走向,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

青瓦坡顶的白族民居遍布大街小巷,白族民居多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是每户院内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民居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街上,石板上淡淡地闪耀着青色的光芒。七八点钟,晨雾还零散去,路边的巷予口时不时有人摆着小摊子。卖花的大大都集中在大理博物馆或者是文化馆花园的门口,大理花多,马蹄莲、百合、玫瑰、野菊花……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大理的一切,早餐时来上一碗豌豆粉再加上一块饵块,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开始了这—#的生活。春天,苍山积蓄融化,清洌的流求顺着青石铺就的街面缓缓流过;冬季,飘雪满地,城墙砖缝中的衰草在肃杀的风中摇曳。这就是大理一年的人生。

古城又称紫城,曾先后立国南诏与大理。唐大历十四年(779),南诏王异牟寻从太和迁都羊苴咩城,当时的新都,便位于今日城西的三塔附近。当时的古城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南北各设一门,四角还有角楼。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时,仍然以羊苴咩城为都城,并以大理为国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墙被拆毁。1982年根据郭沫若手书集合成“大理”二字。

自大理园之后的500年,大理开始成为云南的一处新秀,什么人都无法将它遗忘。元朝时,大理成为云南行省大理路总管府和太和县治所。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理卫指挥使周能熏修大理城,次年,措挥使郑祥又将城的东南两面加以拓宽。清代绿营时期,大理城是云南提督衙门驻地。

最新西南大学心得体会五

团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大小洞天风景区。大小洞天风景区亦可称之为海山奇观游览区。该区坐落在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西南临海处,是南山开发最早的旅游胜地。大小洞天风景区自古以山海、天水、烟霞、风月四绝风光著称于世。

大小洞天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有:洞天八景(石船、钓台、岩瞻、灵应泉、试剑峰、大洞天、小洞天和仙梯)、“寿”字石刻、鉴真师徒群雕等。

【南海龙王别院】

大小洞天内鳌山腹地,正对南海处建有南海龙王别院,院内供奉1。9米的南海龙王原身像,龙王身穿龙鳞金甲,肩披龙纹披风,手扶镇海宝剑,足践双蛇,迎风伟坐于海心浪涛之颠,给祖国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吉祥。旅游区于每年的龙历二月初二举行盛大的民俗活动———龙抬头节,以道家习俗祭祀龙王,祭祀南海。

【小洞天】

团友们,公元1187年,在南山西南面的海岸边,崖州郡守周康阝寻访道家文化发现大小洞天。一块巨石外形如鳌似蚌、雄飞雌伏的样子,岩石的南面岩壁上题刻着“小洞天”三个醒目的大字。这块外形如鳌如蚌的巨石下面有一个“石屋”,“石屋”如同蜗牛气旋状,洞穴盘旋曲卷,人口大而朝西,出口小而向上;游人要想进入这个“蜗牛石屋”探奇就得逐个轮流,因为只有一个洞口出入。沿着盘旋曲卷的洞穴爬行,洞口越来越小,盘旋爬行了好一阵子之后,抬头向上通过小岩洞口可见到天空,虽说“别有洞天”,但还是有点“坐井观天”的感觉。

【海山奇观】

“小洞天”岩石附近不远的岩壁上有许多题刻,其中就有大家最熟悉的“海山奇观”。“海山奇观”字体大小有一尺五寸见方,是由南宋(1247年)吉阳军郡守毛奎所题。《大小洞天记》一文380多个字的石刻也出自毛奎之手:“吉阳形势,甲乎海外。南山盘踞,气象雄伟……”

【仙梯】

“海山奇观”旁边有石阶上下通天达海,在“大洞天”的石壁上,毛奎题刻“仙梯”二字,字体大小一尺见方。石阶两旁有灌木丛林,其中仙人掌最多。

【福寿南山】

南山是座吉祥的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南山与长寿密切相关,是真正意义上的寿山。南山大小洞天一带集中分布有能成活数千年的长寿树——被美喻为”南山不老松”的龙血树。龙血树属龙舌兰科常绿植物。白垩纪恐龙时代就已出现,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世界科教文组织列为保护树种。中国亦定其为珍稀濒危植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此树种已濒临灭迹,但在三亚南山一带却生长着三万株之多,主要集中于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树龄逾千年的有两千多株,最长的有六千年以上。

【石船】

“石船”形象逼真,吸引许多文人学士前来寻访。据考证,南宋(1187年)吉阳军知军周开辟“石船”景观,并在石船北面的一块巨石上留下《石船记》石刻。

另有清康熙年间任崖州学正(清代州学官)的广东省东莞县学人尹之逵在《石船》中写道:“何人陆地似乘流?迫近南山山岭头。岂是补天遗五色?代将刳木作扁舟……”作者看到“石船”虽在陆地却好像乘风破浪的情联想到女娲补天遗下的五色石……

【钓台】

“小洞天”南边有“钓台”景观,“钓台”附近的一块石壁上有郭沫若《游崖县鳌山》诗文石刻,这是1962年郭沫若先生考察海山奇观风景区之作。

【南来传法】

团友们,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鼎盛时期,日本为了加强对佛教寺院和剃度僧尼的管理,取法中国,建立施戒制度。为促进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扬州大明寺主持,著名的律学大师鉴真和尚应日僧荣睿、普照的恳切礼请,接受日本圣武天*约请,从唐天宝元年(741年)至天宝十二年(753年)历经了长达20xx年之久的6次东渡日本。由于种种原因,前五次东渡都没有成功。其中第五次于天宝七年(748年)61岁的鉴真大师,率领30多人,海上遇急风大浪,船只随风逐浪漂泊了14天,据推测应该于十一月初,在海南岛振州(今三亚市境内)登陆。

在振州一年多的时间里,鉴真师徒应请修缮了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龙泉寺亦称大云寺。为寺重新开光,传法布道,巡游名胜,与南山有机缘。

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65岁的鉴真带领中日两国众弟子24人于唐天宝十二年(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即753年)十二月顺利到达日本,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1995年,在海山奇观游览区内,落成一座大型花岗岩石群体雕塑即鉴真和尚及弟子群雕,这座题为“登岸”的群雕由五位人物组合而成,师徒不屈不挠,不惜生命,为佛事尽力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谢谢各位!

最新西南大学心得体会六

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近华浦开拓于何时,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万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遗》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太华寺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记》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道光戴絅孙《昆明县志》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重建大观楼记》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经考证,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孙髯翁长联问世,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清道光八年(1820xx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

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清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为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匾。马如龙有“跋”叙述赐匾经过:“咸丰丁卯(1855年),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斋日,蒙文宗显皇帝垂询滇池湖势,彤历陈大观情形,仰荷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立斯楼,猗欤休哉。”

清咸丰六年(1856年)前,近华浦中大观楼与华严阁巍然南北对峙,澄碧堂、涌月亭亭台廊榭掩映绿柳碧波,观音寺殿宇禅房鳞次栉比,风鬟雾鬓,香烟氤氲,高人韵士登临无虚日,僧侣游人往来不间断。近华浦乃昆明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

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反清,大观楼、华严阁等皆毁于战火。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仲冬,云南署提督马如龙操兵演练,“舟过近华浦,见岛屿蔓草荒烟,一片凄凉,垂询海滨父老,答以大观楼被毁原委。公太息弗已,不惜出捐重资构材饬工重建。经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仲冬,落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季春,仅及年余,瓦砾之场依然金碧之区,仍复省城第一名胜,此马公之重建大观楼也。”(舒藻《碑记》)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在近华浦门楼撰有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近华浦“大水,两廊皆圮,楼亦倾斜,光绪九年(1883年),总督岑毓英重修。”(《光绪志》),重修大观楼时,“士民同住持僧性田续修东西厢房十六间”。(见《新纂云南通志》),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请赵藩楷体重书孙髯翁的长联,刊刻悬挂。

民国三年(1920xx年)云南省“民政长李公鸿祥创建马路,增修亭榭。”(见赵鹤清《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可见,篆塘沿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系1920xx年修筑。

民国八年(1920xx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园门,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见《会泽唐继尧识》)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嘱时任昆明市长庾恩锡修葺近华浦,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仿西湖之白堤、苏堤,则三桥鼎峙”,修筑长堤,环浦可通人行。“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见庾恩锡《鼎建大观公园碑记》)

同年,龙云“嘱鹤清垒石为山,名曰彩云崖,因彩云见于白崖为云南得名之始,故以颜之,爰于崖顶建石厂(音“罕”,石窟),祀奉观音大士”。(见赵鹤请《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庾恩锡1930年主持修建大观公园,以“西湖十景”为蓝本,近华浦形成现在所见的主要景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为唐继尧铸戎装骑洋马铜像,海运至越南海防,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抵昆明,1937年4月,吊装安置在近华浦广场中央,1959年拆除铜像。

民国年间,近华浦东面、南面临草海湖滨,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园别墅,大的别墅有民国十六年(1920xx年)庾恩锡兴建的“庾庄”及鲁道源兴建的“鲁园”。还有李园、丁园、柏园、邱园、陈园等。这批私家别墅花园,1950年军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划入大观公园,形成大观公园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南园”景区。

1961年郭沫若登大观楼,即兴题诗一首: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